推薦文章 > 我畫我說李清照和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聲聲慢」――陳持平
我畫我說李清照和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聲聲慢」――陳持平
南宋女詩人在其詩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道: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br />
白話文譯大意如下:
「昨天晚上雨稀疏的下著,風卻急驟的刮著。我熟睡了一晚,醒來時,仍舊感覺到殘留的酒意。我試問正在卷簾的侍女說:「簾外頭的情況如何?」。侍女卻隨便應付說道:「海棠花叢依然一樣,沒有變化?!?。我隨即反答:「你知道嗎?你知道嗎?那海棠花叢如今應該是:綠葉肥壯繁茂,紅花瘦弱凋零。」;李清照又在「醉花陰」寫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時節又重陽。寶枕紗廚,半夜初涼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又在「聲聲慢」寫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5)山東人,出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她的父親李格非精通儒家經典,在朝為官,她的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所以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和父母的熏陶。她在年輕時就已經顯示出過人的文學藝術才華。她在年輕時代,無憂無慮,活潑快樂。她與宋徽宗宰相趙挺的兒子太學生的趙明誠結婚。他們婚后甜蜜幸福。趙明誠很喜歡收集金石古玩,而且又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夫妻兩人享受人生,婚姻美滿。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清新柔美,情意綿綿。例如「醉花陰」「如夢令」。
但是靖康之變后,她和先生逃難江南,而在四十多歲的李清照,竟然飽嘗喪夫之痛,戰亂之苦,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她勇敢選擇再嫁,卻又不幸經歷婚變,最后不得不寄居自己的弟弟籬下。她晚年無兒無女,孤獨凄涼,痛苦走完后半人生。這個時候的作品如「聲聲慢」,讀者可以從其中感受到老人晚年是如何以悲凄收埸。她經歷了人生巨變,從幸福天堂到人間地獄,這一路走來她歷經人生的淬煉,因此她的作品才能夠不斷蛻變,變成不同凡響。從她的作品所述說的她個人不幸遭遇的同時,讀者也能夠體會到她那個時代的縮影。她把個人的情感,賦之予紛亂的時代洪流之中。她還同時寫不少愛國詩,因此她是一位宋朝杰出的女文學家。李清照用詞,極度尋常,通俗易懂,卻又令人覺得不比尋常,千錘百煉。這就是李清照在文學藝術上不平凡的特點和成就。她寫的詞,高雅清新,情濃意誠,鮮明突出,通俗易懂。她利用生活細節,細膩的傳達出女人微妙且復雜內心情感,她又善于利用民間口語、形成獨有的語言風格,令人讀后回味無窮。她自成一家,從古至今一直是很受歡迎的宋朝詩詞宗師。
李清照在這首詩詞「如夢令」中,用字簡樸,情節宛轉,巧思對話,細膩表達了女人惜春,惜花,和珍惜青春不在的惆悵。她在「如夢令」中巧妙的結合善用唐詩如唐朝孟浩然所作(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和唐朝韓亻屋所作(懶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李清照古詩妙用,活靈活現。藉古造今,竟能青出于藍,出類拔萃,名聞遐邇,千古流傳。這就她聰明的地方。
“綠肥紅瘦”是李清照「如夢令」一詞中最為精典之金句,成為千古絕唱。李清照以綠、紅、肥、瘦四字,相互對稱,鮮明對比,徹底顛覆讀者的感官。李清照詞中的”綠肥紅瘦”也常常為后人所用。例如瓊瑤用”綠肥紅瘦”在其作品(窗外)中表示春去夏來。例如沈從文用」”綠肥紅瘦”在其作品(如蕤)中表示綠中一點紅,服裝配飾完美。又例如2018年大陸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中盛明蘭(趙麗穎飾演)和顧廷燁(馮紹峰飾演)男女主角各從家中不得寵的子女,不斷努力向上,竟然后來居上,結為連理,振興家族,為國除奸,成為繁茂的綠葉。春天到時,枝頭上盡是紅花,但是夏天來臨,紅花全部都會被綠葉取代。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大概就是如此。
我在運用紅色綠二色,變形成圖,畫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畫了「醉花醉」和「聲聲慢」。而后一時興起,又再度將該三文用草書龍飛鳳舞畫在80F的黑底白字畫板上。自成一格,雅俗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