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彩票足球赛程,中国沙特,美国女排主教练,14场足彩即时最新比分结果查询,cba季后赛时间,2023年6月23日足球比赛

推薦文章 > 自我審視和審視生活

自我審視和審視生活


                 ――讀胡慶魁《桃花水》
                             楊劍華

  如今,作家連同作家的作品一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散文特別是傳統的散文尤甚。大眾文藝出版社最近出了本名為《桃花水》的文集,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推出的新作家叢書中的一本。很“不幸”,這是本散文集,且收錄的散文大都應歸入傳統之列。
  近年來,戲說熱、武俠熱、青春偶像熱充斥于文化生活領域:痞子文學、官場文學,名人“作家”、美女“作家”一浪蓋過一浪。無疑,這些浮躁、淺薄、低俗甚至色情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追捧;那些純正、健康、蘊含了深刻思想內涵的作品,反而曲高和寡,并由此市場越來越小,問世的作品越來越稀罕了。這是近年一些真正熱愛文學的人遠離文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這本擺在案頭一月之久的《桃花水》剛開始并未吸引我多少目光。但閑假偶然想起該書時竟一口氣讀了100多頁,并迫不急待地在第二天將其讀完。就一本散文集而言,這種情況于我已是多年未有的了。
  該書分三部分。“故鄉物事”反映的主要是鄉土風俗,是以作者少年在故鄉的生活經歷為基礎,以故鄉的物事為素材創作的,是對在家鄉時那段爛漫、無憂又艱辛的刻骨銘心的生活和往事的自我審視。“履痕點點”是對家鄉以外的景、物、人、事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生活感悟”則是對作者生活中的,于我們而言也是再熟悉不過的一些東西,如花,鳥、魚、石的獨具匠心的觀察、思考和感悟。書中收錄的文章,基本反映了作者不惑之前的經歷――旅瓊的湖北籍作家,16歲前在長江支流松滋河打魚,當民工修鐵路,入川從軍,作為工農兵學員在武大上學三年,在市委黨史辦宣傳部紀檢會工作,17歲時在煤油燈下成就的第一首詩在成都軍區《戰旗報》發表,到釣魚臺國賓館領過文學獎,得過癌癥。無疑,作者是以回顧的筆觸對自己進行審視,對經歷的生活進行審視,這似乎有點立"傳"的意味。當然,這種立傳形式同一些所謂"名人"的"不得不說”相比,更為含蓄、深邃,也更能給人以啟迪和思索。
  作者的經歷是平凡的,書中所描述的也都是極平常不過的生活經歷,但在閱讀該書時我們仍能感受到一種熟悉又新鮮、淡泊又強烈的震撼和刺激。文藝作品是建立在對生活的獨特發現、獨特感知、獨特思考基礎上的一種自由創作。“體驗著就必定是在生活著。而生活著并不一定是在體驗著”。是否對自己、對生活、對客觀世界進行審視,在審視中是否有著強烈而深刻的體驗,能否通過語言、文字和其它藝術形式展示對生命和生活的體驗,是文藝工作者與普通人的區別所在;這種體驗是不是豐富的和深層次的,展示出的是不是精髓,有沒有富有哲理的人生提煉,能不能給人以啟迪和震撼,則是辨別文藝工作者及其作品良莠的重要標尺。
《桃花水》為讀者提示的思考范疇是簡單的,又是豐富的――作者善于捕捉一地之境、一物之趣、一瞬之感,善于從細微、平常的事物、生活和經歷中發掘和提煉出新的、不同尋常的內涵和思想意義。
  ――在張家界,作者拾到了不算很老的秋葉,在脫離生養她的樹枝時的欣喜若狂、自由自在和意;拾到了遠古時期巨大的甲蟲在它上面爬行、非魚非獸的動物在它身邊幽會、原始人的歌聲激起水的漣漪的金鞭溪石子;拾到了傲然挺立在絕壁的小鳥銜籽種下的古松的畫圖。
  ――雖有花,但花小無香,不能引蝶招蜂;雖有葉,但葉薄色淡,不能逗人羨慕;雖有干,但羸弱瘦小,打家具尋桌子腿的都不會尋到她頭上;沒有如桑椹的果,連孩子們也不屑一顧。但她卻徑自打葉中生出,像只紅蝴蝶飄然如飛;她卻默默地生長,不嫌泥土的貧瘠,不顧世人的冷眼,砍了又發,枯了又榮,綻葉開花,生生不息。這是《在綠葉上燃燒》為一莖叫不出名的小花奏響的凝重、深沉的樂曲。
  ――如鴿蛋般溜圓的石子在作者掌中微微震顫,好像要述說滄桑。作者興奮地讀著石子,耳邊回應著野風的浩嘆、山溪的清歌,以及大森林的喧囂。讀出了人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讀出了張家界那渾然的拙樸,那無處不在的原始沖動,那無遮無掩、赤裸裸的坦誠。
  在《桃花水》中,這種給人以啟迪,發人深思的作品舉目皆是。從自己的《丑手》《母親的手》《武當挑夫》和《纖道上的我》中,從《生命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春天的窗》中,作者感悟出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風貌,人生的價值、意義,生活的顫栗、沉重和艱辛;在《家養的刺猬》《松滋河夜話》《夢回九寨》中,則是作者在人類步入工業社會和現代化后對自然環境的擔憂。魚快變成“啞巴”了,人類與自然的天籟越來越遠,刺猬也有變成瀕危動物的危險。確實令人深思、催人警醒。在給人啟迪的同時,《放牛的日子》《蠶絲腰帶》《風中的銀幕》《摸魚兒》《抓了只黃鼠狼》《少年鱉事》等作品,則又充滿了童趣,勾起人們對經歷過的少小無邪往事的美好回憶;《盆景園聽雨》《聽取蛙聲》《感覺美麗》《魚癡》《雪兒》《鳥歸》則又表露了成熟后的作者的生活情趣,表達了從死神的邊緣回頭的作者對生活無限的情感和真摯的愛。
  引人回味的是,《院花水)中還彌漫著一種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故鄉的水車》《松江月夜》《漁人與野鴨》《鄉下裁縫》無不展現出古老荊楚大地的風貌、民俗和神韻。作者現在雖然已離開生他養他教化他的故土,但真正屬于作者的,對作者影響最大的,給作者提供了無盡創作源泉的,還是長江中游的那條河、那片土及其蘊含的無盡的風情。正是因為濃烈的地域文化,才使零散、瑣碎、平凡的生活和經歷在作者筆下構成了一幅富有詩意和哲理的完美圖畫。
  本書作者雖然早過不惑,正向天命挺進,但正如其在《驀然回首》中所言,自覺上不了“不惑”那個格――內心仍洋溢著春的生氣、夏的光明、秋的希翼,有如鄉間小溪的一塊頑石,雖然在生活的激流濁浪里打磨,但惟一惶恐的,是怕失去棱角失去那份拙樸和天真;仍然執著于童年的迫尋,無論追尋的結果如何,仍然具有青年的迷亂,嬉笑怒罵仍由。
  但愿作者能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一如既往,在厚重如山、嘈雜喧囂的都市里,在沒有耀眼光環的狀態中,為我們奉獻更多的好作品。
          (首發2001年《大特區黨風》。作者楊建華,評論家,現任海南省委政法委副書記)
主辦 :中國名家藝術品展銷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QQ : 1463718445 電話:010-52458025 維護  京ICP備1300851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