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章 > 寄身詩書鑒真寶
寄身詩書鑒真寶
--淺評申小平先生書法藝術
任德山
前些日子一位記者朋友送來一位藝術家的書法作品及資料讓我品評一二,起初我是拒絕的。但實在是因朋友之前對我有過一些幫助,無法駁他面子。便心下打算看看之后隨意說說便是一個交代。但我在看完申小平先生的部分作品及資料后便打消了之前的念頭,又于網上翻閱了先生的一些作品,大為震動。申先生打動我的并非僅僅是朋友告訴我的書法部分,更為他在收藏、詩詞方面的造詣所嘆服。我一向認為中國藝術傳統的筆墨技法,不僅僅是它的博大精深,重要的是它涵蓋著人文背景。
欣賞申小平的書法,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在即興表達中對藝術語言體系性的思考,也有書家對傳統書法寄寓情懷的志趣。因為漢字藝術的美學觀念和文學藝術的美學觀點基本一致,它們都是講究“行簡易于閑談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是為中和之美。這種中和的美學觀點反對偏激和過剛或過柔。我們講究剛柔相濟實際上是講究外柔內剛、靜中有動,它是“以動利取勢,以虛和取韻”。于是便有《書法約言》中所說: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貴涵不貴露。闡述這些都是為了要求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識是要強調書法的最高境界:看似不經意的筆道中,融會了書家的技巧、想象、見識,對于字、詞、句、篇的獨到理解,以及傳統審美所凝聚的剛以達志、柔以抒情,“唯至柔者至剛。立志真我性情也。”承載的是含蓄中和之美。其次,還要在隨意的發揮中把握書寫與審美主體的交相輝映,使這種剛柔交錯的“隨意”在筆法法度的指引下,與精神意識反復磨合,激起書家強烈的表達欲望,讓書法的意蘊在具有了相當豐富的感情后,和形式達到一種無法言說、但又產生共鳴的碰撞,就拿書法藝術來說,必須在作品中感受到前人沒有表現過的對人性的感悟。按我本人理解他的“超越”精神,就是超越世俗呈現的虛靜之心,將客觀之物內化于虛靜中,在這大領其趣的虛與靜中,暗示著書家筆墨中的《天風》凸顯一種對作品構圖深化的誘惑。單說“天”的筆法在線條的激烈張力中與“風”一氣呵成,在心無旁騖的潛意識中,連“風”成一整體,在章法上做出了大膽而非傳統的藝術處理。這已構成申小平的用筆章法在概念語義之外的靈動與成熟。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現代精神生活所隱含的風就在身邊的詩化視覺,經過書家的別出心裁,它們在構圖的感覺維度上,尤顯出“天風”帶給我們凡俗表象之下一個隱匿超常察識的藝術創生力。關于申小平書法藝術啟承轉合的契機,看過他作品的人都知道:每當確定一個新的風格,每當完成一次藝術的反叛,他都會有太多深入骨髓、煙熏火燎的思考,令他這種嶄新的探索與傳統的繼承極為矛盾。也正是因為申小平的矛盾與掙扎、叛逆與顛覆,在掌握了為個體所必須具備的硬件之后,創造出前所未有、別具一格的書法藝術。這是申小平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終生為之的追求。
傳統書法的創作是在長期形成的書寫規則中循規蹈矩、師出名家,例如我們在運筆中的藏、露、方、圓等,已不大可能有新的創造。這也是其它藝術門類共同面臨的困惑。因為任何一門藝術形式的內涵與韻味都是不可分拆的共生物,它們一方面的停滯退化,必然導致另一方面新生力量的替代與重新造血。申小平正是深悟了藝術發展規律的真諦,他在與筆墨打交道的過程中完成了人與物的交流,富有現代感的書法既能滿足人們對新穎別致、耳目一新的期望,又能喚醒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追憶。申小平選擇了這樣一個囿于傳統又跳出傳統的書法支點,在他的作品《文以載道壽山福海》《念奴嬌·赤壁懷古》,或是他的《奮斗》《歲月莫從閑中過,成功須向勤中求》《中國夢》中多有表現。這類作品不同程度彰顯出一種直面書法藝術、對創新探索的標志性的內在構成,成為一個活躍的突破元素。由此而體現出書家表現的藝術空間,卓有成效地表達出申小平對藝術風格的執著追尋——楷書代表著他對書法呈現的見解和心得,行書、草書代表他對現代意識的審美覺悟,隸書、篆書代表著他對傳統書法的傳遞和發揚。
天生都有一種對書道特別敏感的詩人、書法家申小平,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面和經驗面的積累,對生活與藝術的悉心揣摩和獨特領會,他選取書法感覺、視覺的支點范圍越來越寬泛、越來越隨心所欲,特別是對行、草、楷、隸、篆各體,量體裁衣,自成一體,他的用筆,去陳腐而留精華,或爽朗雄放,或剛柔相濟,或雅致柔媚,可謂滴水照人,坦蕩東床,包容了宇宙人生的生命奧義。書家的作品渾然天成糅合為一個詩化的整體。申小平這種對書法充滿敬畏又敢于推陳出新,學習前人而勇于高于前人的探索,海納百川,博取眾長,相得益彰,也許就是他作品中每每洋溢著磁性氣場的根源。我在這里也許沒有必要再次強調他對傳統書法的超然物外,像申小平這樣對藝術的鐘情和自覺,并不斷創造一種與西方現代藝術也截然不同的藝術元素在我心中涌動。
2015.8.14日于北京
(任德山:曾任炎黃藝術館黃胄館長助理。現為中央編譯出版社特約編審、出版顧問,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主講專家、學術顧問,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學學者、書法家、書畫評論家、歷史學家、出版家。)